“最快的冰”冬奥首秀破纪录 北京国资公司保驾护航
2022-02-07
分享:

 

2月5日下午,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迎来冬奥首秀。荷兰名将伊雷妮·斯豪滕发挥出色,以3分56秒93的成绩夺得冠军,同时打破了尘封20年的奥运会纪录。这是北京冬奥会首枚速度滑冰金牌。

作为国家速滑馆的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在圆满完成了国家速滑馆场馆设施建设后,迅速投入到赛时服务保障工作中,以最高标准为“冰丝带”首赛保驾护航,全力以赴确保赛事安全有序、顺利进行。

场馆设施“圈粉”中外运动员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竞赛场馆,本届冬奥会赛时将有166名来自国内外的运动员在这里争夺14个小项的冬奥会速度滑冰奖牌。1月24日,“冰丝带”完成比赛赛道制冰,并陆续完成各项设备设施的调试工作,确保比赛场地、技术系统、灯光音响、能源保障、体展设施、景观标识等硬件设施全面就位。1月28日起,“冰丝带”正式开启运动员赛前训练。

这座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场馆,设计灵感就来自速滑运动。22条盘旋飞舞的“丝带”,宛若速滑运动员高速滑行时冰刀留下的痕迹。“冰丝带”内部设计同样美轮美奂,赛时景观设计以蓝绿色调为主,整体营造出中国传统青绿山水长卷画作的意境和效果,将传统文化与冬季运动项目巧妙结合。中外选手对“冰丝带”的场馆设计赞不绝口,在训练之余频频拍照留念,媒体朋友们也不停举起相机记录下场馆内外的景致。意大利的选手和随队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场馆非常漂亮、很震撼。荷兰速度滑冰运动员伍斯特则表示:“绝对是世界上最美的场馆之一。”

冰面质量是速度滑冰项目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速滑馆特地聘请试滑员每天对冰面情况进行测试,根据测试员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维护。制冰团队在比赛间隙对冰面进行维护,确保冰面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首场比赛后,场馆的冰面质量也获得了外国运动员的一致好评。据了解,“冰丝带”近1.2万平方米的冰面是世界上最大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场馆冰面,制冰过程的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不仅效能可以提升20%以上,制冷也更加均匀,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在绿色、环保、可持续方面为奥运会树立了新标杆。在去年10月举行的“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上,多位运动员都在“冰丝带”的冰面上滑出个人最好成绩。

国企担当谱写服务保障新篇章

作为“双奥国企”,在2008年北京夏奥周期,北京国资公司高水平完成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网球中心、曲棍球场和射箭场等5大奥运场馆的投资建设和赛时保障任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冬奥筹办中,北京国资公司始终遵循“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勇担“鸟巢”“冰立方”“冰丝带”场馆建设改造和赛时服务保障重任,统筹旗下北奥集团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服务赞助商,实现了对冬奥会场馆硬件提供、冬奥文化传播的“双支持”。

为了做好“冰丝带”场馆建设和赛时服务保障工作,北京国资公司建立了由党委书记、董事长岳鹏担任组长的冬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包括国家速滑馆工作组在内的专项工作组,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武晓南兼任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北京国资公司还从全集团抽调人员充实到场馆运行团队各业务领域中,积极配合场馆运行团队做好基础设施、电力保障、废物清理、形象景观、媒体运行等工作,确保提供高水平赛时服务保障。

场馆坚持扁平化管理,事不过夜、快事快办。场馆运行团队每日召开工作例会,汇总各业务领域服务保障工作情况,确保当天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同时,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全面提升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细节。

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始终将防疫工作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相关规定推进各项工作。场馆内部根据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分区和流线,最大程度保证不同人员活动区域相互独立、不重叠,公共区域做好及时消杀,新闻发布厅通过预约的方式控制人员规模,筑牢疫情防线,尽最大努力保障运动员安全参赛、完赛。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中国冰雪名片

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北京国资公司坚持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申奥理念,利用2008年北京夏奥会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射箭场的“土地遗产”建设国家速滑馆,为世界贡献了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奥运场馆建设“中国方案”。在设计建造之初,国资公司就统筹考虑了场馆赛后利用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参与不同冰上运动的需求。国家速滑馆内场可以全部制冰覆盖,冰面采用分区制冷方式,做到对每一块冰面单独控温,整个场馆可实现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各类群众性冰上运动。北京冬奥会后,“冰丝带”将着力打造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冰雪运动中心,努力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和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